这篇文章上次修改于 589 天前,可能其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

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 适应活动
  • 有意或无意
  • 通过反复经验进行的后天经验习得

学习动机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维持学习朝着学习目标行动的内部动力

成分

  1. 学习需要
  2. 期待
  3. 需要&期待联系

分类

  • 内部vs外部
  • 高尚vs低级
  • 近景直接vs远景间接
  • 主导vs辅助
  • 认知内驱力vs自我提高vs附属内驱力

功能

  1. 激发
  2. 指向
  3. 维持和调节

作用

  1. 启动、定向、维持学习行为
  2. 提高学习效果,针对具体活动,存在最佳水平(动力越大,压力也越大,最后挫败感)

动机理论

  1.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外部刺激强化
  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成长需要)

    1. 求知
    2. 审美
    3. 自我实现
  3. 成就动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4. 成败归因: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防止无助
  5. 成就目标理论:以前两种为基础
  6. 自我效能感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和好奇心
  2. 设置合适目标
  3. 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PS:扯淡,怎么控制?应该循序渐进,避免设置过高难度)
  4. 表达明确期望
  5.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 合理外部奖赏、表扬
  7. 竞争教育,适当开展竞争

学习迁移(伪概念)

类型

  • 正迁移VS负迁移:正向或负向作用
  • 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前摄抑制VS倒摄抑制
  • 水平迁移VS垂直迁移:横向VS纵向(难度、复杂度是否在一个层次)

影响因素

  1. 材料特点: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迁移;情境结构相似性决定正负
  2. 原有认知结构
  3. 学习情境理解
  4. 心理准备状态
  5. 学习策略
  6. 智力与能力
  7. 教师指导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1. 复述
  2. 精细加工

    1. 记忆术
    2. 笔记
    3. 提问
    4. 生成性学习
    5. 联系背景知识和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1. 归类
    2. 纲要

元认知

对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

  1. 计划策略
  2. 监控
  3. 调节

资源管理

  1. 时间管理
  2. 环境管理
  3. 努力管理

    1. 动机
    2. 信念
    3. 挑战性任务
    4. 成败标准、归因
    5. 自我奖励
  4. 学业求助

知识学习

  1. 符号学习
  2. 概念学习
  3. 命题学习

技能

动作技能

  1. 操作定向
  2. 操作模仿
  3. 操作整合
  4. 操作熟练

培养

  1. 示范、讲解
  2. 适当联系
  3. 有效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动觉

心智技能

  1. 原型定向
  2. 操作
  3. 内化

培养

  1. 确立合理智力活动原型
  2. 示范、讲解,分阶段练习
  3. 知识影响技能形成:提供知识基础
  4. 培养认知思考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