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偶然间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毛岸英牺牲70年后,彭德怀绝密电报首次公开,毛岸英牺牲细节:
“我们今天七点已经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和三个参谋还在司令部作战室。十一点四架敌机经过时,他们四个已经出来了,敌机走后他们四人又返回房子内,忽然又来了四架敌机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司令部作战室的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来了,毛岸英和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我立马加深了之前对《长津湖》的怀疑。它的剧情在这一点上脱离历史事实,背后的目的是什么?一个朋友说是为了拔高毛岸英的形象。但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毛岸英的贬低,不仅是对毛岸英的贬低,还是对抗美援朝的所有志愿军战士的贬低。毛岸英的牺牲如果仅仅是一个意外,一个只要小心谨慎一点就能够避免的偶然,那么战争的残酷性、危险性就大大降低了,他参加抗美援朝的动机似乎就可以解释为镀金了。以此类推,那些置生死于度外,自愿参战的战士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捞军功呢?
然而抗美援朝不是儿戏。事实是战前绝大多数军政高层畏美如虎,林彪称病,张东荪通敌;事实是敌人不仅占尽武器装备、物资补给甚至情报的优势,而且非常狡猾;事实是在敌方绝对的空军优势面前,我方处境是如此的艰难,甚至司令部的安全都不能保证;事实是抗美援朝是一场极端惨烈的战争,是志愿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拼尽全力才赢得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的生死取决于命运,战士们的智慧、勇气、毅力被发挥到了极致,却不是为了个人的幸存,而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以此观之,《长津湖》问题不少。
- 基于历史,却突出几个虚构的人物,现成的英雄为什么不用?
- 以剧情歪曲史实,明捧暗贬,用意何在?
- 一场如此伟大的战争,不尽量真实的还原出来,反而刻意的进行所谓的艺术加工,是不是有意的歪曲历史?
- 它到底是在弘扬爱国精神,还是在消费大家的爱国情绪?
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心中已经有了倾向。需要注意的是,一部电影的三观正不正取决于背后的导演、编剧,而最终取决于资本。
已有 2 条评论
真相不敢拍。
长津湖是一部商业片电影,不是纪录片,电影嘛为了更好的表现战役,参与人物很多,所以才虚构人物来串联起来尽量侧面让大家有点认识,一场战役太大了,战争也是太残酷了,一部商业电影也很难完全表现出来整场伟大战役,但是我觉得长津湖算及格的,用真实人物其实有时候也是会有争议,对于电影里的毛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看法,我认为让一部分人不再提那些蛋炒饭的谣言,就算一个小成功,电影里表述的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