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上次修改于 451 天前,可能其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

什么是乡村文创?为什么要做乡村文创?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答案。如果仅将文创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或者说作为一个逐利的风口,那乡村文创不过是又一次的资本下乡,摧毁原貌的同时,构筑起雷同的“景观”,在曲终人散后留下一地狼藉。但我希望乡村文创能够走出不一样的道路。这样说似乎不合适,因为乡村文创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旗号、一个现象,谁来主导它,谁来定义、阐释它才是关键。所以真正的问题是谁来做乡村文创和为了谁而做乡村文创,即哪些人是乡村文创的主体,乡村文创又服务于谁?以下是我的浅见。

乡村文创的主体

既名乡村文创,主体最好是村民,不管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总之不要是些逐利的资本,免得沾上铜臭,再好的创意也会变成标准化生产的商品。

那么如何让村民成为主体呢?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我仅有一点简单的、未曾付诸实践的想法。新村民需要融入到乡村的生活之中,真正的变成一个村民,基于乡村生活做文创,而不是站在外部的立场改造乡村。至于老村民,单独作为文创的主体比较困难,但是他们既应当是创意的来源,也应当是文创服务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创的主体应当是新村民与老村民的结合,新村民作为自觉的主体,主动与老村民、与乡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

乡村文创的服务对象

从产业效益的角度讲,乡村文创似乎应该为城市的广大中产阶级服务,因为他们有着足够的消费能力和对乡村文化的天然需求。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我认为乡村文创应该首先为村民服务,不管是出于社会公益、人文关怀还是产业长远的经济利益的考虑,都应该如此。很多乡村的精神生活是贫瘠的,连带着乡村生活也是沉闷的、乏味甚至无望的,这样的乡村毫无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文创不能给乡村带来鲜活的空气、鲜亮的色彩,不能和谐地融入乡村的气息,那只不过是把城市的东西搬到乡村,对于市民来说不会有真正的吸引力。

所以,首先服务于村民,是乡村文创通向成功的潜在要求,也是乡村文创的潜力所在。融入到乡村,滋养乡村的文化土壤,文化创意才有可能源源不绝。

文化创意的土壤

艺术来源于生活,乡村文化创意的来源自然应来源于乡村的生产、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在乡村找到很多有别于工业化生产和都市白领生活的素材,山水、田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

其次,当我们的目光不仅限于当下的乡村,透过历史的视角,我们还可以从乡村生活的历史演化中,发掘出与现代生活不一样的东西。同时,乡村生活的演化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交往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另一种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体会到山水田园诗的意境,体会到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

而这些,都离不开乡村的生态。理想的山水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不可或缺。好风光即是诗情画意,能够激发人的灵感和创作冲动。有人说好的音乐能将石头变为诗人,溪水潺潺和鸟鸣幽幽无疑也是这样的音乐。

乡村文创的意义

作为一种产业,乡村文创可以带动社会对乡村的投入,一般来说,这可以增加村民们的收入,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其次,乡村文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消费主义文化横行的当下,是一股清流。村社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乡村文化无疑是文明的根。从这一点来说,乡村文创也许可以让我们回归民族的精神家园。

除此之外,乡村文创也将诗意重新赋予乡村,赋予乡村的村民,不仅给他们以美的体验,也给他们以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启迪他们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我最美好的期许,但最低的限度,我希望能稍稍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就像我希望我的母亲以后能够安享清福而不无聊到寝食难安。

对于我来说,乡村文创是一项值得毕生投入的事业。三十而立,而我只安身却未立命,在日复一日的谋生之中,终于忍受不了意义的虚无,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我的一生将如何度过。后来我读了一些书,上了一些课,发现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主流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文化,封建时代都是些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传奇,现在则是消费主义文化横行,整个意识形态也是西方的意识形态。虽然从小学习西方的文化,但我却没有在其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则殆矣”。我不认为对知识、科学、“真理”追求是人生的意义。最终,对心学和马哲的研究让我领悟到生命在于实践,在于践行心中的天理。成物就是成己,改造环境与自我改造是同步的。而乡建,正是我要从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