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学习分两种,一种是通识类的,包括各种常识、人生大道理等等,一种能力类的。
通识类的且不谈,后一种的目的就是习得某种能力,而现有的知识就是捷径。但前提往往被忽略,那就是要自己会走路。本末倒置的结果就是知识反而成了阻碍我们的一座大山。

上学的时候,我对学数据非常自信,为什么呢?因为我小学时候学一个公式,自己瞎琢磨推导出了另一个公式,感觉自己有了一个大发现,兴冲冲地告诉老师。老师跟我说明年就能学到,还怀疑我看了高年级的课本。我当时很沮丧,因为我发现的公式原来早就被别人发现了,但我也很开心因为第一个发现的人是个数学家,我要是生的比他早,这个公式就该写我的名字了 —— 小时候的想法。

当然,这件事打击了我推导数学公式的兴趣,因为我不知道我推出来的公式是不是早有人发现过了。但是这种自信一直伴随着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学习能力,直到高中,我的数理化学得一直很好。

在我看来,人类在数学领域的探索,就像是在走一条道。刚上路时,只需要做加法、减法,做减法就有了负数,再往前走,需要做乘法、除法,有了小数、分数,发现有些除不尽,就有了无限小数。再往前走,需要算面积、体积,又有了方、立方、开根号,甚至开出一几何学。再往深处走,方程式、力学、微积分等等。这些概念或者说发现,就像是一个个路标,记录了人类探索的脚步。

我们去学习数学时,就是在重走这条路。但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走路,也就是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之后才是沿着前人的路标奔跑,快速地探索这条路,跑到快没路的时候,再慢慢地探索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走。甚至途中也可以留意下路旁还有哪些没有路标的空地。

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人,学会怎么运算就足够了,更复杂的计算可以要用了再去学,或者直接用计算机。

我本人是对纯理论研究不感兴趣的,我更喜欢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去研究。因为我认为,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推动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需要无关的屠龙技哪怕再高大上也会消失,而相关的技艺则会不断地发展。

除了学习本身的乐趣之外,我上学是就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上班时学习是因为工作需要,30岁之后重启学习,是为了解决我的人生问题。

没有需要或者说没有问题,漫无目的地去学习,不过是另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而打发时间,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像一种游戏玩腻了之后,我们自然会换一个。